來源:內蒙古文明網 2021-11-10
都貴瑪,女,蒙古族,1942年4月出生,中共黨員,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腦木更蘇木牧民。
60多年來,都貴瑪養育了28名幼兒,是孤兒的草原額吉。她為40多位產婦接生,是草原產婦的“保護神”;她照顧身邊老幼,是草原上的“愛心使者”;她對災區幫貧濟困,是草原愛心的傳播者。她的名字在歌聲中傳揚,她的善行被寫進書中,她的故事在熒幕上重現,她被人們稱為草原最美的額吉。
上世紀60年代初,上海及周邊地區物資匱乏、食物奇缺,政府收養的幾千個孩子面臨死亡威脅。在周恩來總理和烏蘭夫主席的安排下,3000名孤兒從遙遠的江南來到內蒙古草原,他們被牧民們親切地稱為“國家的孩子”。那一年,都貴瑪18歲,尚未成家,來到保育院工作,變成了28個孩子的額吉。年輕的都貴瑪向黨和國家履行“接一個、活一個、壯一個”的承諾,無微不至的照顧這些嬰幼兒,讓他們慢慢適應了北方的寒冷。她白天忙得應接不暇、晚上經常衣不解帶,一旦有孩子生病,還要冒著草原寒風騎馬奔波幾十里送孩子就醫。在那個缺醫少藥、生活艱苦的年代,在都貴瑪夜以繼日的精心呵護下,28個體弱多病的孩子都被健康地送到養父母家中。
上世紀70年代的內蒙古草原,地廣人稀、交通不便、醫療衛生條件十分落后,分娩對于牧區婦女來說無疑是一道“鬼門關”。1974年,剛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的都貴瑪,拋下家里的牧活,參加旗醫院組織的培訓,跟隨婦產科醫生學習接產技巧及產科醫學知識。1975年的一天,附近牧民敖敦格日勒難產,但最近的醫院也在100多公里外,情急之下,家人求助剛從旗醫院學成歸來的都貴瑪。正在放牧的都貴瑪,扔下羊鞭,跨上馬背,及時趕到產婦家,用自己掌握的醫學技術救下母女倆。此后,都貴瑪把牧業勞動之余的時間都放在學習鉆研產科醫學技術上,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牧區簡陋條件下接產的獨特方法,10多年間挽救40多位年輕母親的生命,這片偏遠草原上的產婦有了“保護神”。
1980年,都貴瑪的哥嫂相繼病故,她二話沒說就把年僅3歲和10歲的孟克吉雅和朝格德力格爾兄弟倆接回家,與自己的女兒一同撫養成人。到了上世紀90年代,都貴瑪80多歲的姑姑、姑父癱瘓在床,無人照顧。她又義不容辭地將老兩口接到家里,承擔起照顧的義務,直到3年后老人們去世。都貴瑪的愛心再次在草原綻放。
2008年汶川地震后,都貴瑪主動聯系嘎查黨支部交納3000元的“特殊黨費”。得知當地一所小學有50多名貧困學生,她又拿出5000元幫他們交納相關費用。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期間,她先以黨員身份捐款1000元,隨后又向四子王旗紅十字會捐款5000元。都貴瑪不止心系草原,還將草原的愛心傳遞到了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地方。
1979年、1983年都貴瑪先后獲得“全國三八紅旗手”;2005年獲得“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”;2006年獲得“中國十大杰出母親”;2007年獲得“全國道德模范提名”;2008年榮獲“自治區道德模范”;2019年獲得中宣部表彰的“最美奮斗者”、國家“人民楷?!睒s譽稱號。